国家公园设立三周年特别报道:倾力守护双世遗 人与青山两不负——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一山共治与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武夷山国家公园最严保护与更好发展何以兼得?
环武夷山国家保护发展带脱颖而出,划定4252平方公里缓冲区,在保护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基础上,更好地统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防止国家公园孤岛化。
环武夷山国家公园风景道作为环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公园生态红利外溢的重要体现。风景道总计251公里。251,寓意“爱武夷”。
政策引领 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地跨福建、江西两省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拥有丹霞地貌的绝美景观和地球同纬度地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珍稀、特有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
为守护好这一方绿色瑰宝,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到《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实施意见》,从《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编制实施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修订完善,从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不仅明确了国家公园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管理机制,还细化了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科学研究等具体措施,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5月,分别通过福建、江西两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这是闽赣两省首次开展省际协同立法,共同协调解决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此举也将有力推动武夷山的“一山共治”。
国家公园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水利、公安等。3年来,各部门密切协作,建立了高效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开展执法检查等方式,共同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科研监测等工作。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为实现国家公园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性地设立了“管理局、管理站”两级管理体系,对国家公园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实施“林长+警长”工作机制、建立检察监督协作机制、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并充分应用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巡查、卫星图层比对、红外线相机监测等,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
严格保护 成就和谐共生典范
青山叠翠,绿水潺潺。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就像走入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地表水、大气各项指标均保持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浓度常年处于“非常清新”水平,生物多样性记录持续刷新……近年来,越来越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写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绿水青山之间。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3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先后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改善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升。
据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5.8%,森林蓄积量967.65万立方米;野生脊椎动物种类达769种;野生高等植物种类达3404种;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九曲溪流域水质常年保持Ⅰ类,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通过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日益显现,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内首次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欧亚水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黑麂等一批旗舰物种时隔多年重新现身。武夷山国家公园自设立以来,累计发现武夷林蛙、武夷山对叶兰等39个新物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累计发现并发布44个新物种。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好,绿水就是幸福。这里空气鲜、水质清、森林茂,灵山秀水的武夷山向美而行的步伐从未间断。
兼顾民生 生态成果惠及公众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作为世界著名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国家公园如何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武夷山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茶产业一直是当地百姓致富的主导产业。为了让茶叶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武夷山国家公园探索出“茶—林”“茶—草”等模式,引导广大茶农开展生态茶园改造。由武夷山国家公园免费提供苗木,鼓励套种楠木、红豆杉、银杏等珍贵树种,并根据不同季节见缝插针地套种紫云英、大豆、油菜花等绿肥,同时辅以绿色防控技术,丰富茶园生物多样性,有效维护茶园生态平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茶叶品质。
2023年,武夷山建成绿色生态茶园示范片1.56万亩,累计建成绿色生态茶园13.26万亩,茶叶全产业链产值增长8%。
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双赢,武夷山国家公园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了“生态保护补偿+社区发展”模式,落实就业引导与培训机制,鼓励村民参与特许经营、资源保护、旅游服务,公开择优招聘生态管护员、绿地管护员,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破解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林农增收的矛盾,增加社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武夷山市利用国家公园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融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发展保护带建设,高标准打造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风景道全长251公里,串起了一条“流动风景线”,成为很多游客探寻“武夷文化”的索引图。数据显示,2023年,武夷山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达1550万人次、216亿元。
今年“五一”假期,随着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启动运营,沿线各个景点车水马龙,游人纷至沓来。作为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沿线的村庄,南源岭村目前已发展民宿180家,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科普宣教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让本就自带流量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活动的最美实景课堂和理想场所。
202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举办了首场“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研学活动。今年8月,活动再次举办,来自北京、上海、昆明等全国10个省(市)15个城市的45名优秀青少年参加研学。在自然教育导师的引领下,同学们考察武夷山代表性的丹霞地貌山水画卷,登上先锋岭瞭望塔,俯瞰武夷大峡谷壮观的地质断裂带,访国家公园宣教馆,全面了解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
为提升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武夷山国家公园积极开展科普宣教工作。通过建立科普展示馆、举办生态教育活动,如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节、自然观察节等多种形式,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科普展示馆的建设,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家公园的平台,还通过互动体验等形式,增强了游客保护自然生态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致力于更广泛地宣传国家公园理念,加强生态教育基地建设,建立了一批生态教育基地,成功创建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为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生态教育的场所。推进学校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连续举办中小学生生态科考行、科普课堂进校园等活动,持续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品牌形象。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研究,挖掘和整理武夷山生态文化资源,出版了一批生态文化书籍和刊物。通过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保护理念成为新风尚,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这是诗人刘白羽游罢武夷山后写下的动人诗句。而今,在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向世人展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壮美锦绣。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温雅莉 通讯员:肖芳奕
一审:姚 斌
二审:黄 海
三审:傅凯峰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联系删除。内容原网址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往期推荐
争优争先争效 | 福建省林业局领导赴三明调研指导营造林等工作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福建林业】